官網首頁 新聞資訊

1、本游戲是一款角色扮演手機游戲,適用于年滿12周歲及以上的用戶,建議未成年人在家長監護下使用游戲產品。我們鼓勵家長根據未成年人的實際情況管理其游戲行為,家長可以關注“網易家長關愛平臺”微信公眾號、撥打官方客服電話95163611或者登錄網易家長關愛平臺(https://jiazhang.gm.163.com/convoy/)查看具體指引。

2、本游戲以《哈利波特》相關故事為背景,有適度積極美好的想象和虛構,但不會與現實生活相混淆。游戲畫面豐富美好、配樂歡快,玩法基于一定難度的思維判斷和肢體操作,有需要多人配合進行的團隊玩法,鼓勵玩家通過溝通、思考和提升達成目標。游戲中有基于語音、文字和圖片的陌生人社交系統,但社交系統的管理遵循相關法律法規。

3、本游戲中有用戶實名認證系統,認證為未成年人的用戶將接受以下管理:
游戲中部分玩法和道具需要付費。未滿8周歲的用戶不能付費;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人民幣。
未實名賬號不能登錄游戲。未成年玩家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晚20時至21時登錄游戲,其他時間無法登錄游戲。

4、本游戲以魔法為主題,人物設計、背景音樂等創作融入了部分歐美文化元素,有助于玩家開闊眼界。玩家之間可以互相交流配合,共同完成游戲目標,能夠帶給玩家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游戲設有組隊模式玩法,需要玩家相互配合、互相幫助來完成游戲任務,有助于培養玩家的團隊協作能力;游戲玩法具有較強的策略性,有助于鍛煉玩家的思維能力。

  • 系統

    Windows 10

  • CPU

    Intel i3 / AMD FX-8100

  • 內存容量

    4GB

  • 存儲空間

    20GB 可用空間

  • DirectX

    Version 11

  • 顯卡

    NVDIA GeForce GTX 460、ATI
    Radeon HD 6850 、Intel HD Graphics 530

  • 系統

    Windows 10/11 64位

  • CPU

    Intel i5 / AMD ryzen 5

  • 內存容量

    8GB

  • 存儲空間

    20GB 可用空間

  • DirectX

    Version 11

  • 顯卡

    NVDIA GeForce GTX 770、
    AMD Radeon RX 470

二維碼

網易公益“一塊屏”:讓從未出過縣城的她們,考進了北大

首頁> 新聞中心>正文 2022-08-05

  2018年,網易CEO丁磊拿出1個億推動全新網絡教育模式,通過一塊屏幕,讓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與其他重點中學的學生實現了同步學習。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一塊屏”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通過一塊屏,讓更多的山區縣中與成都七中同步上課,能改變更多命運嗎?

  過去三年,一場教育實驗試圖對此尋找答案。它緣起于2018年底的一篇深度報道。當時,一家媒體刊發了一個故事:以云南祿勸一中為代表的248所偏遠縣中,因為使用成都七中的網課資源,在16年里走出了近百名清北生。

  這個故事引發了一場社會大討論,也打動了很多人,包括網易CEO丁磊。他決定拿出1個億支持更多學校落地這種異地同堂的網課模式。隨后,四川、湖南、甘肅、重慶等地的偏遠地區的100所初高中引入網易公益「一塊屏」,覆蓋數萬名學生。

  「一塊屏」進駐的學校,有著類似的畫像:比起以前的學校,它們更偏遠,資源也更匱乏。它們多是排名第二甚至更后的高中,以往考出的多是「二本學生」,更迫切尋求改變。

  過去二十年,縣中的凋敝越來越刺目。人們談論「縣中再無清華北大」時,往往在指最好的那一類縣中。那些更貧弱的普通縣中,在公眾視野的更邊緣處。這也是他們踴躍走進這場實驗的原因。沒有公益資助,要購置「一塊屏」,它們更困難。他們所在的縣城,幾年前才脫貧。

  丁磊稱,投資「一塊屏」,是希望「讓知識無階層流動」。三年過去了,這個公益項目支持的第一批高中生學成,這塊屏真的實現了這種流動嗎?

兩個農村妹兒考上北大

  又有兩個農村妹兒考上了北大。7月16日下午,錄取結果一公布,就傳遍了四川瀘州市的古藺縣。

  她們都來自藺陽中學「一塊屏」公益網班。這是消息讓人振奮的原因。幾年前,藺陽中學還是縣城第二的高中,靠校長和老師走街串戶,才能「求來」幾個優秀生。

  古藺是位于四川和貴州交界的山區縣城,人口65萬,一大半在外打工。藺陽中學的學生家長,一大半是體力勞動者,在流水線、大貨車和建筑工地上奔波營生。

藺陽中學在朋友圈轉發的學校喜報

  「你是我們的驕傲!」小學校長在電話那端表達了祝賀。從7月15日下午起,隔段時間他就打來電話,催促羅婷查詢錄取結果。「錄取批次,國家專項;錄取院校,0077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專業, 09護理學?!沽_婷把在四川省教育考試微信平臺上查到的結果念給他聽。她是個內向的姑娘,不擅表達,即使在這樣的時候,也只是輕輕笑了兩聲。

  父母表現得比羅婷興奮。當天晚上,他們把錄取截圖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這是孩子十二年的寒窗苦讀,感謝各位老師的辛苦付出」。他們的村莊,在距離縣城50公里的山坳里,從沒有人考上過名校,上一個大學生去的是樂山師范學院。

  高中老師們也歡欣鼓舞。藺陽中學的副校長肖繼雄把羅婷拉進了一個名叫「珠穆朗瑪」的微信群,發了個大紅包。群是2015年建的,那一年,學校誕生了第一個北大學生,實現了建校43年來零的突破。今年的高考成績尤其醒目,有19個學生超過600分,除了北大,他們還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

  這些學生都是「一塊屏」的受益者。這三年,幫助他們的除了自己的老師,還有屏幕那端成都七中的老師。

  7月16日晚上,羅婷一夜未眠。高中三年,她從沒考慮過要考北大。一上高一,她就遭受了真切的打擊。高中學習,難度翻了幾倍,在村鎮中小學??肌傅谝弧沟乃淮未问艽?。更強烈的對比,來自教室里那塊屏幕的另一端,由成都七中的學生們揭開的差距。

  那一端,被縣中學生們稱作「前端」。它代表了中國最前沿最頂尖的高中水平。成都七中招收的是四川中考前500名的學生,每年有七八十人考上清華北大,一本率超九成,成績斐然。

  這一端,是「遠端」。他們的生源是經過層層篩選后「剩下」的。以藺陽中學為例,在2015年前,古藺縣中考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多是教師子女,鳳毛麟角的幾個,去往成都或綿陽的高中就讀。中考前兩三百名,被瀘州市的高中招走。后面的一半,進入縣城第一的古藺中學。最后剩下的,才是他們的生源。在引入網班前,這些學校平均每年的高考一本率在10%到20%間。

一所縣中想重建信心

  一所縣中動念要用成都七中的網課時,常常是已經到了不得不這么做的時候。

  「破釜沉舟?!剐だ^雄用了這個詞。他指的是2005年和2006年,他們自費為兩屆清北班購買成都七中網課的那次。十多年前,藺陽中學高考成績慘淡,勒緊了褲腰帶想奮力一搏。當時,七中網課已經嶄露頭角,一些困境中的縣中視為救命稻草。

  2009年高考,藺陽中學有6個學生考上了重本。這份成績在當時屬于難得。那一屆生源,中考前100名他們只收了10個,卻考出了全縣所有的重本,超越了古藺中學。但送走那屆畢業生后,藺陽中學財政緊張,拿不出錢了。一個年級的網課要花費十數萬,如果覆蓋三個年級,則達到三四十萬。

  因為嘗過甜頭,得知有公益資助網班時,藺陽中學第一時間報了名。瀘州市合江縣的另一所高中馬街中學也有著同樣想「改名」的愿望,它也是縣城第二的高中,但與第一名的高中差距更大。以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為例,全合江縣中考前100名一個都沒有,前200名有一個,前500名有6個,前1000名有23個。雖然身處縣城,因為生源大多來自村鎮,它被當地人稱作「農村高中」。

  北大學生楊鈺鑫從2020年開始對「一塊屏」項目進行跟蹤調研。她把這些縣中重拾信心的努力理解為一種遠交近攻式的自救——借助成都七中資源,抵抗重點中學的虹吸效應,留存優質生源師資,走出縣中塌陷。

  進行虹吸的首先是綿陽中學,一所「超級中學」,學生規模龐大,可以從全省招收中考拔尖的學生,然后是那些地市的好高中。每次中考,合江縣的前200名,被認為是清華北大苗子的學生,大多數都會流向瀘州的4所國家級重點高中。即使縣教育局制定留不住就扣分、降級的懲罰性措施,仍然無補于事。

  如果梳理「遠端」的學校名單,你會發現,十多年前,它們多是縣城里第二第三的高中。當時的縣中第一還能稱得上中階。藺陽中學兩次使用七中網課件的十多年間,發生了一場無聲的遷移,人在往大城市走,優質資源也在向中心城市聚集。橫在一所普通縣中前的鴻溝,越來越大。

  藺陽中學考上北大的兩個妹兒從小是留守兒童。羅婷小學四年級時,父母去了貴州建筑工地打工。她帶著妹妹獨自生活,中午在學校吃免費午餐,晚上回家自己燒飯吃。夜深了,妹妹哭著喊爸媽,她也只能哭,抱著妹妹哄她睡去。另一個考上北大的孩子,讀的村小只有一個班級,一個班十多個學生,數學老師也是體育老師。一個學生的初中老師成天不見蹤影,在鎮上開了手機店,學生們以為他的主業是賣手機。

  另外一個孩子,從小跟著父母外出打工。小時候,母親們在流水線上工作,把他們背在背上,放在座位旁的籮筐里,就這樣長大。在廣東或浙江,他們在那里的打工子弟小學和村鎮公立小學上學——本地孩子去市里上學后,這些學校「?!菇o了外地孩子。

  等到這些孩子回到老家的普通縣中,參加高考這場拉力賽時,首先要面對差距:他們比瀘州高中的孩子差了一圈,比成都的差了兩圈,比全省最好的成都七中差了三圈。

  當「一塊屏」進入更邊遠的「遠端」,會發生什么?藺陽中學提供了成功突圍的樣本,它是公益網班里高考成績最突出的學校,一本上線率超過96%,創近年新高。馬街中學超額完成了教育局規定的重本指標——三年前,教育局給他們設定的是24個,他們考了44個。在絕對數量上,這個數字并不多。但老師們仍感到欣慰,因為,在入口上,這屆學生是這幾年來「最差的一屆」。

躲在屏幕后的保護和重建

  當「最差的一屆」學生面對「一塊屏」時,沖擊變得更加猛烈。

  一開始,「前端」帶來的是驚嘆,屏幕里是完全新鮮的上課方式。尤其是語文和政治,竟然能這么有趣。

  繼而是沮喪,「聽不懂」 「跟不上」 「被拉著走」。數學物理這些科目,一節課是他們兩節三節課的容量,密度濃厚。一道題,「前端」做兩遍就掌握了,而「遠端」要做七八遍才能徹底掌握。

  還有人感覺到自尊被擊碎。馬街中學的劉媛描述,上完第一堂英語課后,所有人都像約好了似地嘆了氣。這聲嘆氣很細微,只能從同桌那里聽到,但是整個教室的低氣壓,那種很沉重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

  第一堂課,是七中的明星英語教師布魯斯上的。他用全英文做了自我介紹,劉媛只能聽懂幾個單詞,一個是library,只能靠PPT上的圖片聯想,他說的應該是自己在南加州大學留學,去過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只聽懂幾個單詞,是第一重沮喪,而第一次知道南加州大學,是第二重。

  但「遠端」的他們,初中才開始學英語,英語老師大半堂課說的是中文。即使在「雙減」前,縣城里也見不到有什么英語培訓機構。外教課上,很多「前端」學生能自然地交流,說自己去哪兒玩了,看了什么電影?!高h端」的學生張嘴想回應屏幕些什么,卻拼不來單詞,「我們沒有詞匯量,也沒有生活經歷」。

  喜歡數學的孩子第一次在屏幕里聽說有奧數競賽。七中實驗班的學生擅長競賽,每年都有獲獎學生保送清華北大。而那些題是什么樣的,「遠端」從來沒有見過。

  有時候,屏幕那端會不經意地暴露那些深層的差距。很多「遠端」的學生都聽過七中的老師對學生開玩笑,「你們不努力,就只能上隔壁的川大」。這時候,「遠端」會低下幾個頭。在縣中,老師們給他們鼓勁時說,「努力,才能上川大」。

  「幸好是隔著一塊屏,還能掩飾一點我們脆弱的內心?!箘㈡抡f,這塊屏讓她意識到,自己和他們的距離很遠,像一個大圓,通過成績彌補的只是一個很微小的缺口。

馬街中學的劉媛在讀《平凡的世界》

  中考時,劉媛是合江縣城72名,瀘州的兩所高中都向她伸出過橄欖枝,但因為家里欠債,她選擇留在馬街中學。在馬街中學當老師的阿姨氣得罵劉媛媽媽,「你把娃留在馬街讀?! 」

  這塊屏被劉媛當成保護屏。學生們感受到差距,躲在這塊屏幕后,從「廢墟」上重建,接受遠端傳遞來的知識,慢慢去重建自信。再慢慢把我們那點自尊加粗,加厚,讓它不那么輕易被擊碎」。

  藺陽中學則做了更切實的「保護」。引入網課后,它先成立了一個錄播室,把成都七中的課堂一節節錄制下來,讓網班老師學習。

  高一,老師們有選擇地打開屏幕。更多時候,他們把七中的教學「遷移」過來,尤其是那些系統覆蓋知識點又提煉得精到的理科知識點,他們自己消化過后再教給學生。

  到了高二,等學生們基礎打牢了,適應了,網課越來越多地被直接播放。物理課放得最多,七中的物理老師拓展了很多情景式的場景;英文課著重聽取講作文和周考月考的講解;語文課將文理科兩位語文老師的精華部分兼取,做成視頻插在課件里。藺陽中學會提前把新課的PPT發給學生,讓學生預習,再做習題。40分鐘的直播課花20分鐘倍速放完,剩余的時間再由老師講解。一些課,老師會選擇倍速播放,快進,或者跳著放,靈活調整進度條。

  這樣的調整源于15年前直播中的經驗。當時的過程很艱難,學生叫苦,老師喊累,物理老師走馬燈式地換了三個。

  「一塊屏」在一些學校也出現過水土不服的情況。從最初的躍躍欲試,到后來被「束之高閣」,也就只花了半年時間?!干刺?,根本跟不上」、「老師不愿意用,覺得加大自己的工作量」,是網易公益基金會在問卷調查中搜集到的主要原因。

  楊鈺鑫把對這些現象的觀察寫成了論文,呈現了一些三年前的報道里沒有的內容。論文指導老師是劉云杉、吳筱萌教授。兩位常年研究教育公平的老師幫她破題:「是移植,不是復制?!官Y源貧弱的普通縣中要用好成都七中的資源,應該允許他們選擇更契合自身、風險更小的方式,而不是一刀切要求同步直播,「技術移植的最終目的是賦能縣中」。

  楊鈺鑫認為,三年前媒體報道中沒有提及到的還包括:即使是當時的貧困縣,祿勸一中「一塊屏」能成功,也得益于全縣資源的集中,在制度上開了綠燈。而對于更普通的縣種,它們資源有限,做任何改革都要更吃力。

  她調研過的攀枝花的一所縣中,最終在高三時掉隊了。原因是改革的步子邁得太大,即使各科老師都反映講得太快,學生跟不上,校領導仍然嚴格要求同步直播。最終,學生成績下滑,「一塊屏」只能被棄用。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網易公益「一塊屏」網課班

抓住繩子一起爬坡

  藺陽中學為什么能成功?故事或許可以從羅婷選擇進入這所高中說起。

  三年前中考,她稀里糊涂地考了全縣第一。她上的是鎮上的初中,即使到了初三也沒有分重點班,班上一半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就出門打工了。

  她是那種有學習天賦的農村孩子,專注,認真,即使沒有父母陪伴,學習也不是一件那么難的事。但后來,古藺縣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全縣最好的那所高中讓兩個以往考高分的男生在中考時「隱藏實力」,以免被其他學校掐走,羅婷才突了出來。

  縣城第一的高中尚且在做這樣現實又無奈的努力。肖繼雄笑稱,作為第二,他們只能依靠誠意「騙來」學生。老師們到學生家里,一個個磨,幫他們分析每個科目該怎么學。為了爭取一個優生,肖繼雄甚至和他「對賭」,如果在高三三診考試中,藺陽中學的第一名能比古藺中學的高30分,那優生就要來。

  有的初中生在去藺陽中學參觀時就被「嚇退」了。藺陽中學依山而建,通往教室的路上,有兩段長而陡直的上坡路,各有幾十節石階,頗費腳力。

  這就像一個隱喻,他們對學生允諾,要讓他們「低進高出」。當招進了一小撮還不錯的生源后,藺陽中學把他們選入培優計劃,安排老師給他們開小灶。

  為了幫一個學生解決立體幾何中的向量問題算不準的問題,肖繼雄準備了四天,把大學里的行列式、矩陣的知識研究了一遍,花10分鐘課間操時間為這個學生講解。

  他們還組織了「跟考」,期末考時,老師們單獨坐一間考場,和學生們一起考試。這是為了讓老師更了解學生在解題中容易遇到的困難。一名學生考試怯場,藺陽中學甚至專門為他設置了一個人的考場,做應試心理訓練。

  這些微小的自救努力,逐漸積累起來,讓他們培養出了第一個北大學生。

  和其他高中「搶奪」羅婷時,藺陽中學派出了羅婷的老鄉,一位五十多歲的正高級語文老師。他耐心地對羅婷說,藺陽中學的成績在一年一年變好。

  藺陽中學是在自救后的上升期迎來七中網課的。肖繼雄把一塊屏形容為「一根拐杖」,在他們繼續向上爬坡時,有了更可靠的依憑。

  羅婷的班主任是數學老師。帶上一屆重點班時,他要自己編題給他們訓練。那個班數學好,他編的題學生很快就解出來了。有段時間,為了編題,他連熬了幾個大夜。有了成都七中的試卷后,他不用再苦熬了。

  楊鈺鑫和導師劉云杉討論過,藺陽中學之所以能成為成功樣本,在于它有內生的愿意改革的驅動力。那些跟著直播走的學校,是借力于實時可控的教育技術后臺,和七中構建的虛擬教學共同體,來督促自己,不松懈下來。這是一種組織結構的剛性。使用一塊屏,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都還需要其他的剛性或者激勵性措施,來激發和維持改革的動力。

  藺陽中學專門出臺了「網絡資源管理使用辦法」,老師們如果確實把這堂課聽完了,給10元津貼;將七中老師教的學以致用,用在課件制作上,給15元津貼。肖繼雄稱,這個經濟杠桿是要表達一種期望和導向,「錢不多,但是希望老師好好去學,好好去用」。

  2018年的那篇報道后,爆發過對這種異地同堂的網課模式的爭論。教育界得出了一些共識,它要成功,首先是一所學校要有那種愿意改變的急切驅動力,從一把手的管理開始,整個學校愿意擰成一股繩,一起爬坡。

  最關鍵的是「遠端」老師。有精力的年輕老師,有更強烈的提升愿望的,他們投入越多,效果就會越好。而一些資歷深的老教師,尤其是學科帶頭人,如果帶頭抵觸,失敗的概率就會更大。

  而在藺陽中學,面對一塊屏最謙虛的是那個快60歲的正高級語文老師,備課時,他會把「前端」兩位語文老師的課都看一遍,挑出最好的給學生看。當屏幕上七中學生分享新事物時,他會鼓勵學生們:「放出眼光,去粗取精?!顾嘈?,通過這塊屏,讓孩子們開放地汲取營養,每個人都能看得更遠。

  一次課間,屏幕開著,劉媛看到政治老師在集體備課的直播間里努力地提問,很受觸動。老師就像是和他們并肩同行的戰友。政治老師總和他們說,自己也是學生。

  劉媛班上70%左右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學習習慣差,剛上網課,很難集中精力。為了糾正他們,班主任故意裝得嚴厲,揪住開小差的學生,拿藤條假模假樣地抽掌心。英語老師是個大學剛畢業的文靜女孩,說話輕輕柔柔,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她把講課的小蜜蜂改成了大喇叭。在那些籠罩著低氣壓的英語課間,她會放一首節奏明快的英文歌,悄悄地鼓勵學生們。

  羅婷也被這樣鼓勵過。老師們都知道她有「包袱」,中考第一,和自己較著勁,心理有壓力,但不習慣和其他人說。他們都在關照她。作文寫得好,特意點名讓她朗讀。語文老師經常把她喊到辦公室,裝作改卷子隨意問兩句學習情況,其實是想幫她疏導心里的情緒。

  當老師們擰成了一股繩,有了那股勁,就會感染給學生。藺陽中學一名考上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把這股勁形容成向上爬的渴望,「我們就像是溺水的小孩一樣,只要給我們一根繩索,我們就能夠抓緊往上爬」。以前的「培優」和「小灶」是繩子,現在的「一塊屏」也是。

  一塊屏網課班政治課上,成都七中的老師在講述國家利益議題時,會分享媒體觀點、外交部發言人表態等,拓展學生認知能力

看見天空

  順著繩子向上爬,還會看到什么。劉媛認為是見識,也許它比知識還重要。

  劉媛是少數事先就知道「一塊屏」的學生。初中班主任去成都培訓回來,帶回了那張報紙。她被那篇文章打動,尤其其中關于繩子的比喻——「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向上爬」。

  小時候她就看到過這樣的「天空」。在廣州和順德上打工子弟學校時,老師每年都帶她去春游秋游,去少年宮,借厚厚的《上下五千年》看。她喜歡廣州,那個地方就像她的第二故鄉。

  等要升初中了,學籍成了問題,媽媽就帶她回了老家。她想念廣東,還為老家沒有家樂福和地鐵失落過。在高中就立了志向,想考西南政法大學——因為聽說從這所大學畢業去珠三角當律師很吃香。她偷偷把「西南政法大學」這幾個字寫在一張獎狀背后。

  屏幕重新打開了那片天空。進入「重建期」后,她拿媽媽手機買書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楊絳的《我們仨》, 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甚至還有卡波特的《圣誕憶舊集》——這是一位屬于文學愛好者的沒那么大眾的美國作家。

  這些書都是她看了「前端」同學在課前三分鐘分享后感興趣買的?!刚n前三分鐘」是語文課前學生的分享環節?!高h端」同學第一次在「一塊屏」里聽到了「馬太效應」,看到了倫敦夜色下的教堂。

  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例子,藺陽中學理科網班高二下學期流行過《百年孤獨》。那是因為「前端」的一名同學專門分享過這本書,還畫出了復雜的人物關系圖。

  「前端」培養了他們閱讀的興趣,那是一種自發的想閱讀優秀文藝作品的渴望。小考大考完后,有一些稍微輕松的空檔,他們就會獎勵自己讀書。即使在備考任務繁重的高三,一位男生在入睡前會看十多分鐘《平凡的世界》,他在孫少平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很多同學的影子。

  網易公益「一塊屏」組織線下成才營,通過話劇、講座、論壇、交流等形式拓展全縣中學生的視野

  在屏幕里,有遠端學生「想成為的那樣的人」。白凈的毛奕羽總能在英語課堂上流利作答,學生們在微博超話里尋找更多他的信息。茍新云是藝體生,開抖音號分享唱跳,很多遠端學生都關注了。從那里,他們看到她的畢業典禮,知道她被澳門科技大學錄取。

  還有七中的戲劇節、運動會,在「前端」的課堂里老師提過一嘴的,他們也會偷偷去搜集照片。在「遠端」,這些還是奢侈的。劉媛班上的女生曾經為藝術節排練過一個舞蹈串燒,排到一半,就被班主任叫停了。

  「一塊屏」項目的公益志愿者康維陽是成都七中2013屆網課班的「前端」學生。高中三年,有無數的遠端學生添加他的QQ好友。他是這樣理解自己的「走紅」的,是屏幕的原理,就像電影和電視明星在熒屏上被注目,當鏡頭對準普通的成都七中老師和學生,他們的優點也被放得很大。這就像一塊濾鏡。因為在「遠端」,在閉塞的縣城,他們代表了外面,代表了更大的世界。

  「一塊屏」項目聯合公益機構給縣中孩子進行線上講座「關于高考填報志愿的建議」

  這激起了很多人想走出去看看的欲望?!肝蚁氤鋈ヒ娮R一下我和他們有差距的這些人。」一位女生知道,他們自己的文學素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他們的背景帶來的,「我們是沒有,只能自己走出去看」。

  更重要的是,一些夢想被激發了出來。在藺陽中學,一個同學也在仿效七中的課前分享環節,分享過兩艘航母和一些軍備的照片,他夢想當軍人。在今年高考,他如愿考上了國防科技大學。

「頂峰相見」

  斬獲信心的轉折發生在高三。越接近高考,試題的難度下降,「遠端」的學生發現自己越來越自如。

  有些題,「前端」學生想不出來,他們卻靈光一現想出來了,就會增加一分成就感。英語的進步是最明顯的,等詞匯量上來了,越來越多人愿意跟著屏幕大聲誦讀。一開始,連七中的最低分都達不到,慢慢能趕上平均分,再然后,和稍好一點的同學并肩了。他們把「前端」當成目標,一直試圖想去超越他們。

  藺陽中學的一名男生在第三次模擬考試時物理考了滿分,而「前端」沒有一個滿分,這給了他極大的信心,「他們兇,原來我們可以更兇」。

  夏嘉旺(左)和夏嘉興(右)雙胞胎兄弟,分別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成都大學

  有次同樣做成都七中的政治卷子,劉媛班的平均成績比七中還高了0.5分,全班都沸騰了。政治老師自己花錢給每個同學買了支棒棒糖。高考后,政治老師承認,當時其實是加了一點友情分,為了鼓勵孩子們。

  他們在高一被強烈沖擊,打碎,重建,花高二一年追趕,到了高三,班里黑板墻上貼滿了「不服輸挑戰卡」,他們在上面填上想超越的七中學生的名字,想和他們「頂峰相見」。學生們還組建了互助學習小組,以組隊形式參加「戰斗」,最常見的群組名稱是「北大精英預備役」、「清華小組必勝隊」……

  「一塊屏」激發了孩子們的競爭意識,悄悄在墻上貼上不服輸挑戰卡

  班級的氛圍開始悄悄變化。藺陽中學的教室每天晚上10點15分要斷電。但這個點過后,學生們打著臺燈留下來繼續學習,再卡著10點40分的時間點回寢室。臨近高考,所有人都鉚足了勁學習。

  「可以說高中以前的東西,和他們的差距已經過去了。但是在大學,又是新的起點,大學有好的資源我也要抓住,以后我們打拼,也不一定比七中的學生差?!剐逻M入「珠穆朗瑪」群的一位男生考上華南理工大學的航天專業,這也是他的夢想專業。對于他,這塊屏的作用在于幫助他去了想去的地方,「讓我們走進更好的大學,變得更容易一點」。

小鎮做題家的未來

  兩個北大學生的高考結果帶來了立竿見影的變化。肖繼雄接到了越來越多的招生咨詢電話,不少是以前他們渴望的「優秀生」。

  藺陽中學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因為它連年提升的高考成績,越來越多家長決定將孩子留在古藺縣城讀高中。

  「這塊屏的作用在于幫縣中留下一部分去市級的重點中學可能會墊底,但在縣中會是雞頭的學生?!乖诮衲陞⒓尤珖f大學生模擬政協提案大賽時,楊鈺鑫對「一塊屏」建議:教委應引導縣中因校、因人制宜,根據學生接受水平從高到低依次選擇「直播」、「錄播」和僅作為備課資源三種方式應用網班資源,讓網班惠及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縣中學生。

  楊鈺鑫也出身小鎮,到北大后,真切地感受到了地區性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的學生成長的差距,因此對教育技術在何種程度上能改變差距,又在何種程度上改變不了甚至加劇差距而感到好奇。

  她對康維陽和一位藺陽中學考上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分別做了訪談。在進入成都七中前,康維陽就讀的小學和初中都屬于成都最好的那一類學校。他把自己形容為成都的「移民二代」,他的父母通過高考,從農村到了成都,對他的教育從小嚴格要求。小時候即使是逛商場,媽媽也會把他放在商場的書店,讓他自己看書。

  在高二時,康維陽去了遠端,在成都旁邊的資陽市的一個縣中交換了一個星期。他跟著那里的學生一起,6點起,12點睡,每天昏沉沉的?!冈瓉硭麄円惶煲线@么長時間的課?!惯@是他第一次知道「遠端」的同齡人是這樣學習的。

  那位清華學生則把自己稱為「窮二代」。他們的父母和康維陽的父母都是出生在恢復高考后的一代人,人生路徑在初中畢業時分叉——他們的父母,因為家貧或者沒考上高中,十多歲就去了沿海打工。

  這些孩子出生時,成都七中的一塊屏還處在起步階段,而在這二十年間,中國的城鄉差距越拉越大。

  楊鈺鑫以此理解為什么三年前被公益扶持的一些學校會選擇「移植」而非完全的直播,因為差距,「前端」越來越強,而二十年后的「遠端」比起更早前的「遠端」,要克服的困難也更多。

  有人在為彌補這種差距而努力。上大學后,康維陽和七中同學成立了一個名叫林蔭公益的組織——林蔭兩個字來源于成都七中林蔭校區,發起了一些針對遠端學生的公益活動。其中的一項內容,是組織像楊鈺鑫和那位清華大學學生那樣從縣中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去和縣中學生交流,幫他們化解面對一塊屏的壓力,找到更多學習的內在動力。

  比如選專業,告訴他們怎么找到自己的興趣。他們邀請了各行業的人士,分享職業經驗,幫他們打開更大的眼界。藺陽中學一位學生高考后報了計算機專業,原因是聽說學計算機能賺錢。他的母親是建筑工人,雙腳成天踩在水泥里,腳縫都腐蝕了;父親是干貨運的,扛冰箱時腿都在發抖。他的學業規劃是,考出去找一份好工作,以后可以回報父母。

  林蔭公益調研員對縣中「一塊屏」網課班學生進行一對一調研。左一為藺陽中學羅婷,今年被北京大學錄取

  楊鈺鑫跟一些遠端畢業生聊過。她發現,在高中時就被一塊屏強烈刺激過而意識到差距的人,在進入大學后,適應能力更佳,因為網課節奏快,很多時候要靠自律和努力,和大學的上課方式很類似。

  她給訪談對象推薦過一本書,北師大教師程猛寫的《讀書的料》。書中研究的對象,是從農村走到重點大學的縣中學生,在近幾年,他們還有一個名稱,叫「小鎮做題家」。書中寫了學生們在大學遭遇的壓力、黑暗,也看到了他們身上的亮色和希望。他把它提煉為「底層文化生產」,意思是這些經歷也在塑造著他們。讀書的料,歷經千錘百煉,總會找到自己的形狀。

  楊鈺鑫在畢業的網班學生里也看到了這種力量。一名遠端學生,從大學起就參與了「一塊屏」的公益活動,為縣中學生組織講座、夏令營等活動。畢業后,她選擇從事教育技術行業。

  在今年的畢業視頻里,一位七中老師給所有遠端學生寄語,「追風趕月莫停留,平無盡處是青山」。劉媛把這句話寫在了畢業衫上,等到九月,她會帶著這件畢業衫,走進大學的校門。

本文來源于《人物》。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亚洲激情社区,亚洲黄色成人网,在线日本高清免费不卡
>